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如何预防蛔虫病(宝宝平时需要怎样预防蛔虫病)

新闻 2022-09-16 18:51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治疗“蛔虫病”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蛔虫病是感染蛔虫卵而引起的小儿常见肠道寄生虫病,临床以脐周疼痛,时作时止, 饮食异常,吐蛔、便蛔,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为主要特征。蛔虫又称 “蚘虫” “蛟蛕” “长虫”。无论男女老幼均可感染,但以儿童发病率高,尤多见于3~10岁的儿童,农村发 病率高于城市。蛔虫寄生于肠道,扰乱气机,损伤脾胃,耗伤气血,病情严重者不仅影响 胃肠功能和营养,妨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引起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本病相当于 西医的蛔虫病。

中医古代文献对蛔虫病有详细的记载。《素问·咳论》 指出: “胃咳之状,咳而呕, 咳甚则长虫出。” 《灵枢·厥病》 云: “肠中有虫瘕及蛟蛕……心肠痛, ?作痛, 肿聚, 往 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 描述了蛔虫在肠中寄生、移行、 扭结成团及由此引起的特有症状。隋代《诸病源候论·蚘虫候》 云: “蚘虫者,九虫内之 一虫也,长一尺,也有长五六寸者,或因脏腑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而动,其动则腹中 痛。” 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蛔虫的大小,指出了主要症状腹痛产生的原因。其后许多医家著 作和儿科专著,均在此基础上加以论述。

【病因病机】

一、病因

蛔虫病的发生,主要是吞入了感染性蛔虫卵所致。小儿缺乏卫生常识,双手易接触不 洁之物,又喜吮手指,以手抓取食物,或食用未洗净的瓜果蔬菜,或饮用不洁之水,以致 食入虫卵,进入胃肠,形成蛔虫病。此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积湿成 热或素体脾胃虚弱,可为蛔虫的滋生创造有利条件。

二、病机

1. 基本病机 虫踞肠腑。

2. 常证病机

(1) 盘踞肠腑,扰乱气机 蛔虫成虫寄生肠道,可直接扰乱肠道气机,气机不利而发 生脐腹疼痛; 影响脾胃的气机升降,升降失司,胃气上逆而见流涎、呕恶等症。

(2) 劫取营养,损伤脾胃 虫踞肠腑,劫取水谷精微,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胃滞不 化,故见患儿食欲异常,饮食不养肌肤,面色不华。重者面黄肌瘦,精神疲乏,甚至肚腹 胀大,四肢瘦弱,形成 “蛔疳”。脾胃失和,内生湿热,并影响患儿的神识气血而见烦躁 多啼、夜寐不安、嗜食异物、面部白斑、白睛蓝斑等症。

(3) 钻入孔窍,发为蛔厥 蛔虫好动而尤喜钻孔,当受到刺激 (如某种食物成分、 寒温不适等) 时,易在肠中窜动,最常见蛔虫上窜入膈,钻入胆道而发生蛔厥 (胆道蛔虫 症)。虫体阻塞气道,气机不利,疏泄失常,表现为右上腹部剧烈绞痛,呕吐胆汁或蛔虫, 甚则肢冷汗出,形成 “蛔厥” 之证。

(4) 阻塞肠道,发为虫瘕 若虫体过多,壅积肠中,或虫体扭结成团,阻塞肠道,肠 道梗塞不通,可发为虫瘕 (蛔虫性肠梗阻)。肠腑气机阻塞,不通则痛,故腹痛剧烈,腹 部扪之有条索状物 (肠套叠、肠扭转); 胃失通降,腑气上逆,而见呕恶和大便不通。

【临床表现】

蛔虫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可无症状,或围绕脐周时有疼痛,食欲不振,日见消 瘦,大便不调。重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腹部疼痛,时作时止,有时较剧,痛时喜按, 多无压痛及肌紧张; 或恶心、流涎; 或吐蛔虫; 或食欲异常,睡眠磨牙,挖鼻,咬指甲, 嗜食异物,大便不调或便下蛔虫; 面部白斑,白睛蓝斑,唇内粟状白点。日久可见腹胀, 青筋暴露,四肢羸瘦。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 病史 可有吐蛔、排蛔病史。

2. 症状 反复脐周疼痛,时作时止,腹部按之可有条索状物或团块,轻柔可散,嗜 食异物,形体消瘦。可见挖鼻、咬指甲、睡眠磨牙、面部白斑等。发生蛔厥、虫瘕时,可 见阵发性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甚或吐出蛔虫。蛔厥者,可伴有畏寒、发热,少数出现 黄疸。虫瘕者,腹部可扪及虫团,按之有活动性绳索感,多见大便不通。

3. 实验室检查 应用直接涂片法或厚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出粪便中蛔虫卵, 即可确诊,但粪检未查出虫卵也不能排除本病。

二、鉴别诊断

1. 食积腹痛 脘腹部胀满疼痛,拒按,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有暴饮、暴食和积滞 等病史,大便镜检有不消化食物。

2. 中寒腹痛 腹痛阵发,得温则舒,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食欲不振等症。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腹痛部位

(1) 肠蛔虫症 以脐周疼痛为主,按之可有条索状感,无明显压痛。

(2) 蛔厥 剑突下、右上腹突然发生阵发性剧烈绞痛,并放射至右肩胛部及腰背部。

(3) 虫瘕 疼痛部位可因阻塞部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按之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条索状 或团块状物,其形状与部位常可变化。

2. 辨腹痛程度

(1) 肠蛔虫症 腹痛轻重不一,时作时止。

(2) 蛔厥 为阵发性剧烈绞痛,致哭叫打滚,屈体弯腰,以拳顶按痛处,而疼痛缓解 后患儿可嬉戏如常。

(3) 虫瘕 腹痛为持续而阵发性加重,起病急剧,疼痛较剧,但腹部无肌强直。

3. 辨病情轻重

(1) 轻证 全身症状轻微,按揉后多能缓解。

(2) 重证 严重者有烦躁不安、肢冷汗出等临床症状,并常引起营养不良,形体消 瘦,甚至智力迟钝,发育障碍等。

二、治疗原则

1. 基本治则 安蛔驱虫。

2.具体治法 当视患儿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病情缓急而灵活运用。病情较缓,腹 痛不剧,体质尚强,当先驱蛔,后调脾胃; 体弱者,应先调脾胃,继而驱蛔或驱蛔扶正并 举。如病情较重,腹痛剧烈,或出现蛔厥、虫瘕等并发症者,根据蛔虫 “得酸则静,得辛 则伏,得苦则下” 的特性,先予酸、辛、苦等药味,以安蛔止痛,待急症缓解,再予驱 虫。并可配合外治、推拿、针灸等法以止痛。如并发症严重,经内科治疗不能缓解者,应 考虑手术治疗。

三、分证论治

(一) 常证

肠虫证

证候表现: 脐周疼痛,时作时止,轻重不一; 食欲异常,嗜食异物,夜卧不安,齘 齿,易惊,恶心流涎,大便不调或便下蛔虫; 可见面部白斑,白睛蓝斑,唇内粟状白点。 重者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腹部可扪及条索状物,时聚时散,肚腹胀大,青筋显露。舌尖 红赤,舌苔多见花剥或腻,舌面布红色点刺,脉弦滑。

证候分析: 本证为蛔虫病最常见的证型。因虫踞肠腑直接影响胃肠纳食及传导功能, 气机阻滞,故以脐周疼痛、食欲异常等诸多脾胃症状为主。湿热熏蒸,则见面部白斑,睡 眠不宁,齘齿。若病程较长或虫数过多,则致脾胃虚弱,故见不同程度形体消瘦,面色萎 黄无华,甚可发展成为 “蛔疳”。此时宜参照 “疳证” 辨证论治。

治法: 安蛔驱虫,调理脾胃。

方剂: 使君子散 (《医宗金鉴》) 加减。

方解: 使君子杀虫驱蛔,和脾健胃为君; 苦楝根皮驱蛔虫,泻湿热,理气止痛为臣; 白芜荑消积杀虫,燥湿化食为佐;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安蛔驱虫,调理脾胃之 功效。本方适用于体质较壮实者。

加减: 腹痛明显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行气止痛; 腹部胀满、大便不畅者,可 加大黄或玄明粉; 呕吐可加竹茹、生姜降逆止呕。

若病程较久,体质较弱,脾虚胃热者,可用肥儿丸 (《医宗金鉴》)。方中胡黄连、使 君子、芦荟均为杀虫之品,神曲、麦芽、山楂消积理脾,配黄连清热燥湿以下虫,合四君 调补脾胃。本方为攻补兼施之剂,既消积杀虫,又调补脾胃。驱虫之后,常继服健脾和胃 之剂,可用异功散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二) 变证

1. 蛔厥证

证候表现: 有蛔虫病症状,突然右上腹部发生阵发性剧烈绞痛,辗转不宁,弯腰屈 背,面色苍白,肢冷汗出,恶心呕吐,常吐出胆汁或蛔虫。疼痛有时可自行缓解,但常反 复发作。重者腹痛持续而阵发性加剧,可伴畏寒发热,甚至出现黄疸。舌苔黄腻,脉滑数 或弦数。

证候分析: 本证以右上腹阵发性剧烈绞痛,呕吐,肢冷为特征。多有肠蛔虫证的病 史,常因胃肠湿热,或腹中寒甚,或寒热错杂,使虫体受扰,入膈钻胆,气机逆乱所致。 以寒热夹杂多见,初起多为 “寒厥”,呕吐清水,面白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继而化 热,可见发热,呕吐胆汁,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理气定痛,安蛔驱虫。

方剂: 乌梅丸 (《伤寒论》) 加减。

方解: 本方为治疗蛔厥之主方,适用于寒热错杂,正虚邪实证。蛔虫 “得酸则静,得 辛则伏,得苦则下”。方中乌梅味酸,安蛔止痛为君药。细辛、蜀椒味辛能伏蛔,温中散 寒; 黄连、黄柏味苦能下蛔,兼清湿热,为臣药。君臣相伍,辛开苦降,和中止呕。附 子、干姜、桂枝暖中散寒以安蛔,当归、人参益气活血以扶正,与温中药相配,具有养血 通脉,调和阴阳以治厥冷的作用,共为佐使药。全方诸药配伍,温脏安蛔,寒热并治。

加减: 疼痛剧烈加木香、枳壳行气止痛; 兼便秘腹胀加大黄、玄明粉、枳实通便驱 虫; 若湿热壅盛,胆汁外溢,出现发热、黄疸,去干姜、附子、桂枝等温燥之品,酌加茵 陈、栀子、郁金、黄芩、大黄、枳壳清热利湿,安蛔退黄。疼痛缓解后,可按肠虫证治法 驱蛔。若确诊为胆道死蛔,不必先安蛔,可直接予大承气汤加茵陈利胆通腑排蛔。

2. 虫瘕证

证候表现: 有肠蛔虫症状。突然阵发性剧烈腹痛,部位不定,伴频繁呕吐,可吐出蛔 虫,便秘,腹胀,腹部可扪及质软、无痛的可移动的条索状或团状包块,压痛不明显。病 情持续不缓解者,见腹硬,压痛明显,肠鸣,无矢气。舌苔白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证候分析: 本证以脐腹剧痛,伴呕吐、便秘,腹部有条索状或团状柔软包块,有活动 性,压痛不明显为特征。是由蛔虫扭结成团,阻塞肠道,使胃失通降,腑气上逆所致。若 阻塞不全,尚可排少量大便; 完全阻塞则大便不下,腹痛及呕吐较重,并可能出现阴伤, 甚至阴阳不相顺接,阳气外脱。一般可用药物治疗,若梗阻不得缓解,见腹部硬、压痛、 无矢气,且闻及腹部有金属样肠鸣或气过水音,则病情加重,应考虑手术治疗。

治法: 通腑散结,安蛔驱虫。

方剂: 驱蛔承气汤 (验方) 加减。

方解: 本方由大承气汤加驱蛔药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行气通腑散蛔; 乌梅 味酸制蛔,使蛔静而痛止; 蜀椒味辛以伏蛔,性温以温脏祛寒; 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驱 蛔下虫。

加减: 若呕吐频繁,药物难于下咽,可先用推拿等法治疗。

四、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 乌梅丸 用于肠蛔虫证。每次6~10g,每日1次。

(2) 化虫丸 用于肠蛔虫证,湿热较甚而大便不畅者。每次2~8g,每日1~2次。

(3) 使君子丸 用于蛔厥证寒热错杂者。每次6~10g,每日1~2次。

2. 单方验方

(1) 使君子仁 文火炒黄嚼服,每日1~2粒,最大剂量不超过20粒。晨起空腹服, 连服2~3日。服时忌进热汤热食。服后2小时后可加生大黄3g泡水服以导泻下虫。主要 用于驱蛔。

(2) 苦楝根皮 一般干品用量为10~15g,鲜品最多不超过30g,加水煎30分钟,晨 间空腹顿服,可连服3天。因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持续服用。主要用于驱蛔。

(3) 川椒20g,鸡蛋1个,香油50g。川椒研面,香油烧沸后炒鸡蛋,鸡蛋炒黄后入 川椒面,顿服。用于蛔虫腹痛。

(4) 椒目6g,豆油150mL。油烧沸后入椒目,椒目以焦为度,去椒喝油,分1~2次 喝下。用于虫瘕证。

3. 外治法

(1) 驱蛔散 韭菜蔸、葱蔸各10个,鲜苦楝根皮125g,艾叶、川椒各10g,橘叶 30g,莪术6g,芒硝5g,酒药子1粒。将艾叶、酒药子、川椒、莪术、芒硝研成细末,再 将鲜韭菜蔸、葱蔸、橘叶、苦楝根皮切碎,两组药混合加酒炒热,敷于痛处,外用包巾固 定。药温保持在37℃以上,每日1剂,严重者用2剂。用于蛔虫腹痛。

(2) 新鲜苦楝皮200g,全葱100g,胡椒20粒。共捣烂如泥,加醋150mL,炒热,以 纱布包裹,热熨腹部,以痛减为度。用于蛔虫腹痛。

4. 针灸疗法

(1) 迎香透四白、胆囊穴,后刺内关、足三里、中脘、人中。强刺激,泻法,至疼痛 缓解或消失。用于蛔厥证。

(2) 天枢、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强刺激,泻法。用于虫瘕证。

5. 推拿疗法

(1) 虫瘕证 先让患儿口服植物油50~100mL,1小时后开始按摩腹部。术者用掌心 贴住患儿腹部皮肤,以脐为中心,由轻至重作顺时针方向按摩,如虫团松动,但散开较 慢,可用手捏法帮助松解。一般经过30~40分钟按摩后,虫团即可散开,腹痛和压痛明 显减轻,梗阻缓解。

(2) 蛔厥证 按压上腹部剑突下3~100px处,手法先轻后重,一压一推一松,连续操 作7~8次,待腹肌放松时,突然重力推压一次,若患儿腹痛消失或减轻,表明蛔虫已退 出胆道,可停止推拿。如使用1~2遍无效,不宜再用此法。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 开展卫生宣教工作,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不吮吸手指, 不吃未洗净的瓜果和生菜,不饮用生水,以减少虫卵入口的机会。

2.不随地大便,妥善处理好粪便,保持水源及食物不受污染,切断传染途径。

二、调护

1.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少食或忌食辛辣、炙煿及肥腻等生湿助热之品。

2. 口服驱虫药宜半空腹,服药后要注意休息,保持大便通畅。注意服驱虫药后的反 应及排虫情况。

3. 腹痛剧烈时,口服食醋60~100mL,有安蛔止痛作用。

标签 如何 / 怎样 / 宝宝 / 平时 / 需要 / 预防 / 虫病 / 
最新文章
二手机械设备交易市场(二手挖掘机去哪买比较靠谱)
二手机械设备交易市场(二手挖掘机去哪买比较靠谱)

1、国内挖机的二手市场基本上以上海,深圳这两地最全最大。 2、上海那边不太了解,深圳相对知道一点。 3、早年深圳的机确实很不错,原装原机而且型号齐全,可能是深圳靠近香港...[详细]

五台山属于哪个省哪个市(五台山是哪个省哪个地区) 骆驼有几层眼睫毛(骆驼有雌雄之分吗) 越剧是形成于哪个省的地方剧种(越剧是形成于什么省的地方剧种 西昌哪个省(西昌在哪里西昌属于哪个省) 泾渭分明位于哪个省(古人看到渭河清,泾河浊的原因) 延安整风运动的基本方针(严整的御风的主要内容) 公务员考试分数线(2021年公务员合格分数线) 北京教师资格证报名(北京教师资格证2021年报名时间) 上海培训师(上海教育界名人) 公共英语培训学校(大学公共必修课有哪些)
热门排行